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11日訊 (記者 胡高彤 王浩然 孫小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山東各地乘勢而上,開啟新的征程。一幅經濟更加繁榮、醫療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創建小康示范鎮 助力殘疾人脫貧
“真沒想到,這輩子我還能不用人扶著走路。”家住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旭升村的殘疾人劉先生激動地說。此前,劉先生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平日里飲食起居全靠家人伺候,而為了照顧他,孩子不得不放棄外出打工,這讓原本并不富裕的一家人陷入困境。
在最艱難的時候,“家門口”的殘疾人康復中心伸出了援助之手。依托雙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殘聯高標準提升擴建殘疾人康復中心并組建簽約服務團隊,像劉先生這樣需要康復服務的殘疾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精準的康復服務。日前,通過康復師定期到劉先生家入戶提供康復指導,短短幾個月他就獲得良好的康復效果,實現了獨立行走。據了解,在雙山街道,以此方式收治的康復患者已有200余人,康復有效率在95%以上。
劉先生“站起來”的故事是雙山街道全方位幫扶困難殘疾人家庭的一個縮影。濟南市在章丘區雙山街道率先啟動“殘疾人小康鎮街”建設試點工作,著力構建起“一面旗、十張網、四平臺、三延伸”的工作格局,有力加快了區域殘疾人小康進程。
據了解,章丘區始終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在省、市殘聯的堅強領導下,強化責任意識,細化助殘服務,出臺殘疾人生活補貼制度、精準康復服務方案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建立區、鎮、村三級康復服務站點151處。濟南市創新開展“殘疾人小康鎮街”創建活動,以雙山街道作為試點,高點定位、系統謀劃,堅持黨建引領,完善推進機制,精心打造了殘疾人培訓就業、康復托養、綜合服務等基礎平臺,真正讓殘疾人享受到了全面精心的照料呵護,為殘疾人小康社會建設提供了經驗。
打造林果優勢品牌 開辟村民致富路
“俺們種植的這8畝葡萄,每年收入能到六萬多元呢......”濟寧市梁山縣馬營鎮薛屯村村民李巧玲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時下,該鎮2000多畝優質葡萄相繼成熟,在薛屯葡萄種植基地內,一串串晶瑩剔透、顆粒飽滿、嬌艷欲滴的葡萄吸引著眾多縣內外游客前來體驗采摘的樂趣。
在薛屯村葡萄園里,晶瑩剔透的葡萄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這里種植的的葡萄,汁多味道偏甜酸,伴有草莓香風味,風味非常獨特,美名遠播。當前,“薛屯葡萄”已是叫得響的葡萄品牌。由于引入了巨峰、京亞、紫珍香等優質品種,又采用了套袋、生物驅蟲、嫁接等新技術,產量越來越高、質量越來越好、規模越來越大。
記者走進位于張飛垓村的梨園,映入眼簾的累累碩果,散發著誘人的香氣。據果農介紹,黃金梨果皮薄,果肉肉質細嫩,果汁豐厚口味極甜且帶有香味,品質極佳,深受顧客的青睞。
近年來,馬營鎮堅持“生態立鎮、特色興鎮”發展定位,以發展特色林果產業為主導,依托豐富的農產品特色資源優勢,不斷擴大特色林果基地規模,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著力推進集約規模經營,闖出了一條產業轉型升級、特色發展之路。該鎮依托東部種植結構調整基礎好的優勢,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化發展要求,積極引導和扶持群眾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推廣特色林果品牌,有效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當地果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品牌經濟帶動村民開辟了致富之路,讓這塊希望的田野真正成為美麗的田園、幸福的家園、致富的搖籃。
村莊美產業興 小康路上闊步行
錢袋子要鼓起來,生活環境也要同步美起來。在齊心協力奔小康的路上,濰坊高密市密水街道姜家屯積極行動,以人居環境整治和產業項目建設為重點,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走進高密市密水街道姜家屯,老村巷道干凈整潔,新村樓宇錯落有致,村民的庭院內外繁花似錦,彰顯著新時代農村的蓬勃生機與活力。今年68歲的杜瑞令每天都喜歡在健身廣場上遛遛彎,他告訴記者,村里現在配套建設有老年活動室、衛生室、超市、幼兒園和中小學,自己做夢都沒想到不出村就能享受到這么好的居住條件。
居住條件的改善,背后是產業振興的帶動。近年來,高密市姜家屯依托靠近高密市城區、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流轉土地建起了工業園,引進了制鞋、手套加工、紡織機械等各類企業16家,為村集體經濟“提質加碼”的同時吸納本村勞動力900余人,年人均工資性收入5萬元以上,構建起“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離村”的新格局。
在物質生活不斷富裕的同時,高密市姜家屯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文明鄉風為著力點,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村里投資新建了崇文小學、幼兒園,滿足了村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多年來高密市姜家屯堅持社區園區小區共建共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先后獲得“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文明社區”、“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稱號,昔日的小村莊如今變成了幸?;▓@。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