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型科學儀器實現多方共享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郭清鑒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總價值1.14億的設備中,有一大半加入青島市大型儀器共享平臺對外開放。在青島,類似的儀器平臺服務提供方有80家。有原值18.9億的設備,為青島地區560多家研究機構、2000多家創型企業、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公眾提供服務。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青島市正在開展2014年度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測試服務補貼申報工作,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逐漸認識到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助力企業科技創新的作用,也逐漸把自己研發測試方面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到儀器共享平臺來尋求解決方案。
內外用戶開放共享
在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記者看到,技術人員正在處理以色質譜技術和核磁共振波譜的一個有機平臺上進行操作。該所的公共實驗室建立了與技術平臺規模相匹配的、以具備高級技術職稱和博士學位人員為骨干的20人的專職技術隊伍,配置在公共實驗區的設備共計331臺套,總價值超七千萬元(超過裝備總價值的60%),全部屬于通用型儀器設備,全部向所內外用戶開放共享。已初步構建了三大技術平臺:有機分析平臺(以色質譜技術和核磁共振波譜、紅外-拉曼-近紅外-紫外等光譜分析技術為主)、材料表征平臺(以顯微觀測、熱分析技術為主)、生物通用技術平臺(以基因測序、蛋白質分離鑒定和功能檢測為主)。公共實驗區的核心設備都已經納入“中科院儀器共享管理系統”和“山東省-青島市大型儀器協作共享系統”,已在研究所-中科院區域中心、山東省-青島市大型儀器協作中心等不同平臺上實現儀器資源的高水平開放共享。
公共實驗室副主任楊孟龍告訴記者,公共實驗室可在高通量基因測序、蛋白質分離與鑒定、有機化合物結構解析、發酵液、生物基燃料等復雜混合物的成分分析、材料的物相結構分析、顯微結構分析、熱分析以及光電轉化、電化學等理化性質測試、發酵工藝優化設計等領域為研究所科研創新活動提供技術支撐,并可為社會各界提供分析測試等技術服務和技術咨詢。
實驗室自2011年以來,為青島各界用戶提供的分析檢測等技術服務業務量年均遞增率達到了41%。
70號文為大型科學儀器共享護航
國家大型科研儀器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技術基礎和重要手段。近年來,大型科學儀器規模持續增長,領域不斷拓展,水平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其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等問題也逐漸凸顯,部分科研儀器重復購置,使用時存在部門化、單位化、個人化的傾向,閑置浪費現象嚴重,專業化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科研儀器對科技創新的服務和支撐作用沒能充分發揮。
為解決這些問題,國務院2014年先后出臺《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9號)和《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國發〔2014〕70號),對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工作提出了要求。特別是國發〔2014〕70號文,明確要求凡財政資金采購的價值50萬元以上設備必須入網,且第一次從國家層面上提出建立開放共享后補助機制。此后的2015年全國人代會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在描繪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愿景時,指出面向社會開放大型科研儀器,對于鼓勵和調動億萬人民的聰明創新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2011年,市科技局出臺促進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管理辦法,并設立專項資金。2010-2013年,共受理儀器共享服務補貼申請11676筆,分析測試合同金額1.1億元,累計發放補貼資金605.33萬元。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企業單位等通過儀器平臺尋求科技資源,常年使用儀器平臺設備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2000家。
市科技局相關人員表示,下一步,市科技局將以落實國務院70號文件精神為契機,不斷完善修訂我市大型科學儀器共享辦理辦法,搭建共享服務平臺,加大儀器共享服務推廣,提升科技儀器資源的集成和管理,進一步營造科技資源共享共用的社會環境,為大眾創新萬種創業提供技術支撐與服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