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乘風破浪。
截至8月29日,按上市日統計,A股IPO數量達227家,已經超越去年全年的203家;首發募集資金規模為3015.11億元,比去年全年多出了482.63億元。這一規模數字已經超過了2011-2019年中的任何一年。
不過,乘風破浪的IPO并不喜歡30+的老面孔。在新股首發這個舞臺上,TMT(科技、媒體和通信)為代表的新興行業占據絕對C位,IPO天團的六位成員分別是:機械設備、醫藥生物、電子、計算機、電氣設備和通信行業,占到IPO數量的六成。如果按細分行業角度看,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排名第一,募資逾700億元;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排名第二。
《浪姐》改變了觀眾對資深女藝人的審美標準和價值觀,乘風破浪的IPO也在改變著A股投資者的審美和價值觀。
剔除金融股和“兩桶油”之后,目前有84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超過了1000億元,分行業看,這個千億俱樂部中,食品飲料行業市值規模占比最大,達到了22.5%;電子和醫藥生物行業公司數最多,占比分別為16.7%和15.5%。
從進入千億俱樂部的時間看,近兩年的IPO頗有后浪把前浪拍在沙灘上的節奏。2018年以來上市的千億市值公司有12家,代表性企業如寧德時代、邁瑞醫療、中芯國際、藥明康德等,主要集中于電子行業(4家)和醫藥生物行業(3家),市值規模占比分別為29.0%和27.8%。
這些后浪們有50%在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其中,寧德時代和邁瑞醫療兩家創業板公司市值占比達到了25.2%,中芯國際、金山辦公、滬硅產業、中微公司四家科創板公司市值占比為32.1%。
這些千億市值龍頭公司,一方面反映中國科技創新能力,代表了最具創新力的行業景氣度,另一方面也帶動產業鏈整體規模增長。比如寧德時代上市后市值累計增長超過500%,帶動了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相關產業鏈公司市值50%以上的增長。這種市值增長速度和估值提升幅度,是傳統產業投資難以理解和接受的,但這種顛覆必然發生,也必須發生。
盡管新興產業的后浪們一浪高過一浪,但市值占比仍然較小,導致我國上市公司市值分布結構不能準確反映實體經濟結構,A股作為經濟晴雨表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體現。
截至2019年底,我國上市公司中金融和工業行業市值占比分別為26.2%和15.0%,傳統產業主導色彩仍然較重。從實體經濟角度看,2019年工業、批發零售和金融在GDP的占比,分別為32.0%、9.7%和7.8%,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占比為3.3%。
從市值占比看,中國新興產業和頭部公司的成長空間仍然廣闊,注冊制改革等股權融資制度向新興產業傾斜,居民財富轉移和全球資金持續涌入,將為中國培育出更多新興行業的優質企業提供有利條件。更多的IPO將帶著更新的價值觀,乘風破浪而來。
(記者 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