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問政山東》曝光了淄博市兩處重點產業園區的問題。由于項目長期不落地,位于周村區的海聯國際動畫產業園變身大排檔,位于高新區的國潤食品電商基地項目則變為菜地。無獨有偶,僅僅半月以前,這個節目還曝光了日照市曾重點打造的海洋生物產業園變為洗沙場的現狀。作為市級重點項目,曾承擔了區域促進產業聚集與轉型升級責任,承載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希望的產業園區卻屢屢曝出問題,不得不令人深思長期存在于中國產業園身上的“發展之痛”。一方面,產業園區作為改革開放的縮影之一,為中國的產業革命、城市化發展以及體制改革提供了不竭動力。另一方面,在擴張式、粗放式發展“指揮棒”下,中國有相當一部分產業園區確實存在著產業定位不清晰、同質化競爭嚴重、招商盲目和圈地思維的問題。隨著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在高質量發展主線下,產業園區亟待突破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瓶頸,走科學化、特色化、系統化的轉型道路。
有統計顯示,中國GDP的四分之一來自于產業園區經濟,對于地方來說,產業園區聚集了大量資源,是產業革新的試驗田,其發展質量與水平直接體現了區域的經濟競爭力?!笆濉币詠恚覈洕l展進入新常態,“三期疊加”效應的影響持續深化。受今年疫情與宏觀形勢變化的疊加影響,全國的產業園區都面臨不同程度的經營和招商壓力,企業投資意愿與能力下降,而大部分產業園仍舊處于投資拉動的階段,才會出現如前文所敘的一系列問題。在宏觀經濟政策趨“穩”時,產業園區也應頂住壓力,加速轉型,關注集約化和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就是由注重規模發展轉向質量發展,由注重硬環境轉為注重軟環境,主導產業由傳統產業為主轉為注重引導新興產業發展,由單純的土地運營走向產業開發,補足產業鏈,加速技術創新,做好產業配套服務業。
擁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園區擁有獨具一格的產業定位與品牌辨識度。以國內較為成功的產業園區上海張江科技園為例,該產業園產業定位清晰,優勢主導產業為電子信息產業與生物醫藥業,主業與輔業相互協調。園區內已經初步形成了集芯片設計、硅片制造、封裝測試及其他相關配套企業為一體的集成電路產業鏈,產業鏈條完備,因此,科技園能夠帶來規模集群效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最終成為區域經濟的龍頭。反觀一些縣域級“野蠻生長”式的產業園,產業定位不準,過分注重企業數量和“名號”,只是將企業簡單羅致在內,當政策紅利吃盡后,難以逃脫企業遷移、土地空置、產業園淪為“空殼”的結局。
除了定位準確、錯位競爭,產業園區還應有超前的理念規劃,走向深度“產城融合”。在時代變革大潮中,產業園區的概念也不斷演進,如今的產業園區功能已不是“一座產業孤島”,而應該與城市發展共榮共生,深度融入城市化進程。這其中的翹楚蘇州工業園區提供了一個產業與城市空間協調發展的樣本。在園區內,產業集群板塊與產業配套、生活服務板塊配比科學,“產城難分”,留住了產業,更留住了人氣。
縱觀中國幾十年的產業園區發展歷程,就是一部中國經濟的迭代史。新時代需要新的產業園區發展模式,是從單一產業鏈條跨越發展為多個產業鏈條融合發展、產業鏈與區域要素資源深度互動的創新的生態系統。只有從低質擴張轉型為“高質量”,從“大干快上”轉變為精細化“耕耘”,產業園區才能繼續擔起區域經濟發展“助推器”的責任。
記者 尹文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