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經濟增長:由負轉正,關注分化
數據顯示,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實現由負轉正,GDP增速由一季度的-6.8%恢復至二季度的3.2%,上半年GDP降幅收窄4.8個百分點至1.6%??傮w上看,主要經濟指標均呈現恢復性增長,經濟運行穩步復蘇,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改變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另一方面,細分來看的話,當前經濟復蘇中還存在一個尤其值得關注的現象——分化。
生產方面,工業恢復相對較快,服務業恢復相對較慢。工業增加值增速一季度為-8.4%、二季度為4.4%、上半年為-1.3%。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一季度為-5.2%、二季度為1.9%、上半年為-1.6%。
需求方面,投資恢復相對較快,消費恢復相對較慢,外需恢復保持穩定。固定資產投資一季度同比下降16.1%、上半年同比下降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季度同比下降19.0%、上半年同比下降11.4%。進出口總額一季度同比下降8.5%、上半年同比下降6.3%。
對于工業生產,有三個方面的分化值得關注。
一是分經濟類型看,私營企業恢復較快。上半年,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僅同比下降0.1%,降幅明顯低于國有控股企業的1.5%、股份制企業的0.8%。1-6月,國有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私營企業利潤總額分別累計同比下降28.5%、13.7%、8.4%,降幅較1-3月分別收窄17個、19個、21個百分點,私營企業盈利改善明顯優于國有控股企業和股份制企業。
二是分企業規???,中小企業的恢復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3月以來,中型企業、小型企業的PMI反復在50%的榮枯線附近徘徊,分別在5月、6月跌出景氣區間,降至48.8%、48.9%;相比之下,大型企業的PMI則始終高于51%,穩定保持景氣狀態。
三是分行業看,大多數行業的生產均在穩步恢復。其中,計算機、專用設備、汽車等行業生產恢復較快,而服裝、家具、文教體育用品等行業的生產則恢復程度偏低。
對于服務業,生產恢復的分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接觸性聚集性行業復蘇面臨壓力。一般認為,在常態化防控階段,公眾對疫情形勢的變化仍然會持有一定的觀望態度,這會在較大程度上制約接觸性聚集性行業的恢復。以接觸性聚集性較強的住宿和餐飲業為例,二季度其GDP仍同比下降18%,恢復水平偏低。
其次是數字賦能的現代服務業展現了巨大潛力。一方面,新興服務業實現逆勢增長,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自疫情以來始終保持正增長,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5.7%。另一方面,新動能為傳統服務業化危為機,電商平臺持續滲透生產生活,無人配送、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蓬勃興起,1-5月全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同比增長35.2%,互聯網數據服務增長24.6%,信息處理和存儲支持服務增長49.1%。
對于投資的恢復,有三點特征較為突出。
一是基建、地產的恢復程度相對較高,對整體投資恢復的支撐作用明顯。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下降2.7%,降幅較一季度收窄17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9%,一季度為下降7.7%。
二是制造業投資恢復較慢,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整體投資恢復。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同比下降11.7%,雖然降幅較一季度有所收窄,但仍處于深度下行空間。細分來看,投資恢復較快的有醫藥制造業(13.6%)、黑色金屬加工業(12.7%)、計算機行業(9.4%)、石油煤炭加工業(4.7%),而其他絕大多數制造業行業的投資降幅仍超過10%,甚至接近或超過20%。
三是民間投資雖然也在穩步恢復,但恢復程度卻相對偏低。1-6月,民間投資同比下降7.3%,降幅大于整體固定資產投資的3.1%;降幅較一季度收窄11.5個百分點,收窄速度慢于整體投資的13個百分點。
對于消費市場,恢復的分化特征也較為明顯。
首先,不同類型消費的恢復存在分化。一方面,商品零售恢復相對較快,6月商品零售額同比降幅已收窄至0.2%,表明單月商品零售規模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另一方面,接觸性聚集性較強的餐飲消費卻恢復較慢,6月餐飲收入仍同比下降15.2%,降幅偏大。
其次,對于零售商品而言,不同種類商品的消費恢復情況也存在分化。目前,大多數商品的銷售情況均呈現積極變化,限上單位零售額逐步恢復。但是,也有部分商品,銷售恢復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例如,受前期原油價格大跌影響,石油及制品類商品的銷售額始終保持同比下降;汽車類商品的銷售額雖然在5月恢復了同比正增長,但6月卻又出現了大幅回落。
再次,線上線下市場存在明顯分化。上半年,雖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1.4%,但是網上零售額卻同比增長7.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4.3%。這表明線上銷售的恢復情況顯著強于線下銷售,反映了數字賦能對穩消費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下半年貨幣寬松:邊際收緊,側重結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加碼。央行綜合運用降準、中期借貸便利(MLF)、逆回購、再貸款與再貼現等工具,向市場注入了合理充裕的流動性,推動了市場利率的適度下行;同時通過創設“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計劃”、“普惠小微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工具”等新工具,提高了金融政策直達實體經濟的效率。
從結果看,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為213.49萬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6個百分點。上半年,人民幣貸款新增12.09萬億元,同比多增2.42萬元;社會融資規模新增20.83萬億元,同比多增6.22萬億元。1-6月,隔夜同業拆借、7天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1.40%、2.07%,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73個、61個基點。6月末,MLF利率為2.95%,LPR為3.85%,較年初均下降30個基點。
目前,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復蘇和全球經濟的陸續解封,進一步“寬貨幣”的空間逐漸被壓縮。一方面,內外需的逐步改善,可能會給物價帶來上漲壓力,這對貨幣寬松而言,是一種天然的內生約束。另一方面,生產生活的回暖,意味著貨幣流通速度將恢復常態。根據數量方程式MV≡PQ(M表示貨幣數量,V表示貨幣流通速度,P表示物價水平,Q表示商品數量),如果要確保(核心)CPI在合理區間運行,則有必要考慮適當控制貨幣供應增速。而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貨幣寬松形成制約。
事實上,近期有關方面的一些消息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這樣的信號。與一季度相比,2020年第二季度的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明確提出,要“堅持總量政策適度,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在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央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郭凱表示,目前的貨幣政策更加強調適度二字。一是總量上要適度,信貸投放要與經濟復蘇的節奏相匹配。如果信貸投放節奏過快,超過經濟恢復速度,將有可能產生信貸資金淤積、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二是價格上要適度,利率水平要與潛在經濟增長率相適應。既要認識到引導融資成本降低對讓利實體經濟的積極意義,也要關注到利率過低可能帶來的套利投機、資源錯配等問題。
此前,央行行長易綱在陸家嘴論壇上也表示,“疫情應對期間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階段性,要注意政策設計要激勵相融,防范道德風險,要關注政策的后遺癥,總量要適度,并提前考慮政策工具的適時退出”,“展望下半年,貨幣政策還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預計將帶動全年人民幣貸款新增近2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量將超過30萬億元”。
參照這一標準,預計全年貸款增速將在13.2%左右,高于去年貸款增速12.54%,但與上半年貸款增速13.3%基本持平。同時,分別假設社融新增30萬億、31萬億、32萬億三種情景,預計全年社融增速將在11.94%至12.73%之間,高于去年社融增速10.69%,但基本不太可能超過上半年社融增速12.8%。
從價格看,5月以來市場利率水平也在逐漸回升。6月,隔夜同業拆借、7天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1.79%、2.19%,較4月的低位水平分別上升74個、59個基點。6月末,1年期、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為2.18%、2.82%,較4月末分別上升103個、29個基點。
另一方面,針對經濟復蘇中存在的分化現象、瓶頸問題,近期的貨幣政策也加大了對結構性支持的關注。二季度的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明確指出,要綜合運用并創新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要有效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達性;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提高小微企業貸款、信用貸款、制造業貸款比重。
6月1日,央行創設了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新工具,“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計劃”與“普惠小微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工具”,體現了寬松由“寬貨幣”向“寬信用”的轉向??梢灶A期,后續的貨幣政策也會持續關注精準與靈活,在保持總體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總體上看,我們認為下半年的貨幣金融環境主要包含以下幾個要點。一是合理充裕,貨幣環境與去年同期相比仍會相對寬松。二是總量適度,貨幣寬松邊際收緊。三是靈活精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可能會更加關注結構。
來源: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辦公室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