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歷史鉤沉|青島呂劇溯源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揚琴戲, 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起源于山東以北的黃河三角洲,流行于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也就是把本用于說唱的琴書,以京劇等戲曲的表演形式搬上舞臺。其音樂屬于板腔體,兼唱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主弦)、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 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語匯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20世紀50年代初,青島就與呂劇結緣。

    青島市呂劇團演出《紅花向陽》節目單

    山東呂劇,青島結緣

    1900年前后,山東琴書老藝人時殿元曾以紙糊毛驢,化裝演唱《王小趕腳》(又叫《王小趕驢》),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稱之為驢戲。由于這個稱號欠雅,一般便稱之為揚琴戲。直到1953年,山東省要組建這個地方劇種的劇團,經反復推敲,就用諧音將這個劇種命名為“呂劇”,劇團就稱為“山東省呂劇團”。因為青島市屬于山東省,呂劇的演出用的又是山東方言,所以呂劇與青島也就有了一定的淵源。

    山東琴書本就在青島一直非常流行,廣受觀眾歡迎,但與之有關的用山東琴書唱腔演唱的呂劇,則是在解放后才與青島結緣的。那是1950年,當時的青島市文聯文工團采用山東琴書的曲調演出《小二黑結婚》,定名為揚琴戲。

    這出戲在形式上突破了舊揚琴戲的程式化,以新歌舞劇的形式來取代,并且吸收老戲曲的一些特點。為此,文聯文工團特邀請當時青島的著名山東琴書藝人李金山夫婦教授唱法,演員大都為青年學生,開始學習時深感困難。

    戲里的勞動人民悲憤時用“四平調”演唱,而后來山東省呂劇團上演的《李二嫂改嫁》也是主要采用這個曲調。表現正面角色快樂活潑時就用“二板”演唱,表現反面角色的老奸巨猾和輕佻無恥時則用“娃娃調”。伴奏是以揚琴、墜琴、三弦為主,“過門”時加上南胡、二胡和小提琴。這是由高玉銘、于千導演,孫文杰、賀林作曲,盧輝、陳梅林、于瑛、李公綽等主演的。在第三公園演出后,又到工廠企業演出,好評如潮。

    1952年,市文聯文工團的許多成員被調到濟南參與組建山東省呂劇團,青島的李公綽因演技出色,于1953年到山東省呂劇團擔任藝委會主席,成為呂劇老生行當的開拓者。70年代后期,李公綽回青后,曾任青島市呂劇團編導。由此可見,由山東琴書發展而成的呂劇與青島是很有緣分的。

    山東省呂劇團在其成立的第二年——1953年,來青島演出,頓時受到青島觀眾的熱烈歡迎,呂劇迅速流行開來。青島的許多企事業單位和街道都涌現出大量呂劇票友,紛紛建立業余呂劇團自娛自樂。其中尤以人民銀行、市北區街道、青紡機械廠、綜合木材加工廠等的實力最強。他們排演了呂劇小戲《小借年》《井臺會》 《庵堂認母》等,經常粉墨登臺演出。1957年,青島市工人文化宮和各區文化館分別篩選了一些優秀呂劇票友,先后成立了比較正規和水平較高的業余呂劇團,演出一些大中型呂劇《龍鳳面》《朝陽溝》《魏隆民》等。當時的呂劇在青島已經深入人心了。

    發展呂劇,青島建團

    為了培養與造就青島的呂劇藝術人才,青島市文化局于1958年建立了青島市藝術學校(位于泰山路,現改建為市北區少年宮),專門設有呂劇科,旨在為在青島成立專業呂劇團奠定基礎。原最有名氣的京劇票房“和聲社”中多才多藝的于振之,既能唱京劇花臉,又擅長京劇程派青衣的京劇伴奏,當時還在銀行工作就被選調到青島市群眾藝術館,因與藝術學校同在一個院子,又都歸屬市文化局領導,他就在藝校專門教授呂劇器樂?!昂吐暽纭本﹦∑狈康男∩?、擅長編導的魏文聲也從醫藥公司調到了市群眾藝術館工作,與于振之共事。

    1959年底,青島市委、市政府決定籌建青島市呂劇團,就抽調畢宏川和魏文聲具體負責籌建工作,到處招兵買馬,網羅呂劇人才。魏文聲就把他們原“和聲社”的七位京劇名票拉來參加呂劇團,其中就有已經在藝校授課的于振之,本在青島人民廣播電臺做戲曲編輯的袁立干(兩年后又自動回電臺工作)、李兆瑞(京劇丑角兼司鼓)、李云超(京劇老生)、徐士勇(京劇花臉)、呂錫桂(京劇小生)、周治民(京劇舞臺檢場)。同時,又薈萃了當時社會上的一些專業京劇團出來的演員,并加上青島藝術學校呂劇科的部分學員,組建了青島市呂劇團。

    青島市呂劇團于1960年“五一”在李村路的青島影劇院舉行成立大會,當時的青島市委、市政府以及文化局領導都到會祝賀。會上還演出了由魏文聲根據同名歌劇改編的大型歷史呂劇《春雷》。呂劇團的演職員一起排演了大量呂劇,深受人們歡迎。1968年9月,青島市呂劇團被強行解散。

    建團之后,碩果累累

    青島市呂劇團建團不久即遭遇困難時期。但他們能夠忍饑挨餓,克服重重困難,先是排演了大戲《孔雀膽》(畢宏川、魏文聲改編)和《庵堂認母》等小戲,1961年,他們他們又先后排演了大型古裝戲《文成公主》《小忽雷》《意中緣》和折子戲《拾玉鐲》《喝面葉》《獅子樓》《不宜動土》等,10月份赴省城匯報演出,受到山東省委等領導部門的表揚與鼓勵。其間,他們向來山東傳藝的“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學習《昭君出塞》和《失子驚瘋》的表演技巧。就這樣,他們知難而上,既提高了藝術水平,也豐富了演出劇目,到1962年時已積累大小劇目30多個。

    在1963年1月到1966年6月這兩年半的時間里,青島市呂劇團業務蒸蒸日上,新戲接連上演。于1964年創作出《飼養員的春天》(魏文聲編?。┖汀蹲リP鍵》(魏文聲、劉金堂編?。?。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郎咸芬主演的呂劇《李二嫂改嫁》,早在1957年就已經拍成電影風靡全國,其中許多唱段膾炙人口。60年代初,她與山東省呂劇團來青島永安大戲院演出《李二嫂改嫁》,出現了萬人空巷、一票難求的情景。呂劇在青島的影響就更大了。

    呂劇選段《你我還是好姐弟》

    改革開放,重獲新生

    從1966年至1976年,青島市呂劇團處于極度困窘之中。70年代末,他們移植排演了湘劇《園丁之歌》和花鼓戲《山村獸醫》《兩張圖紙》,接著又排演了呂劇《風云前哨》《紅燈照》等難度較高的大型劇目,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尤其是1977年演出《李二嫂改嫁》時,他們分兩隊,每天數場,連演數月,場場爆滿。

    由于創作和排演熱情空前高漲,從1977年起,他們先后創作及改編了《龍灣島》《此恨綿綿》《三鳳求凰》《張王李趙》《金鼎》和《張海迪》等,其中的《此恨綿綿》(趙象焜、鐘昭棟、鮑運昌編?。┇@1980年山東省戲曲會演優秀劇本獎,《三鳳求凰》(魏文聲編?。┇@1980年青島市劇本獎,《張王李趙》(趙象焜編劇)獲1981年全國優秀劇本獎。

    進入80年代中后期,先后受電視錄像片和一些流行歌曲的影響,包括京劇在內的戲曲演出都受到非常大的沖擊,青島市呂劇團自然也無法幸免,演出市場每況愈下。盡管如此,他們在90年代還是竭盡全力在夾縫中求生存。他們于1996年排演了呂劇《莊戶親家》,參加了文化部主辦的第三屆全國戲劇小品比賽,李兆瑞獲得表演獎。后又排演大型現代新編呂劇《無品芝麻官》,于同年10月參加了山東省呂劇節,主演李兆瑞又榮獲最佳表演獎。

    早在1954年,萊西日莊村劇團就開始試演呂劇。1956年,萊西縣就有許多業余呂劇團演出。1959年1月,萊西縣呂劇團(原名萊陽縣呂劇團)成立,1962年,在青島各大劇場演出呂劇《梅香》等戲達100多場?,F在的萊西市呂劇團除經常在本地演出外,還到大連、鞍山等地演出。平度縣呂劇團成立于1956年3月,現更名為平度市呂劇團,1991年曾進京演出《朱元璋招親》,獲得好評。

    現在,原青島市呂劇團已成為青島市歌舞劇院呂劇團,青島的一些大街小巷依然還有不少熱情的呂劇票友在引吭高歌,一些中老年人甚至青少年,還在千方百計學習呂劇。呂劇作為優秀的戲曲劇種是永遠不會消亡的。

    ●新書推薦●

    作者呂銘康,1943年10月生于上海,廣東新會人,自1950年年底起一直定居于青島。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會員、青島市相聲藝術研究會總顧問、青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青島市影視文化研究會顧問等。

    本書是回憶老青島與文學藝術有關的逸聞逸事,也有老青島的一些風土民情,其中絕大部分出自作者的親身經歷和直接采訪,加上幾十年的積累,把海納百川豐富多彩的老青島藝術介紹給社會和讀者,以期在傳承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促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