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刊記者 宋佳
每一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品格,“開放、創新、包容”等元素共同塑造成上海最鮮明的底色。6月28日,一場“頂格送行”拉開了青島干部赴上海專業實訓的大幕。等不起的青島南下上海取經,瞄準的是學習上?,F代服務業的先進經驗,叩開的是通往城市新層級乃至輻射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的大門。
現代服務業的本質是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目前,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達到60%左右,發達國家穩定在70%左右??梢哉f,現代服務業已成為各大城市領導新經濟、新產業發展的核心。
上海經驗似乎可以給青島諸多借鑒。2019年,上海服務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達到72%,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文旅產業更是大放異彩:2019年,上海接待國內旅游者為3.61億人次,接待入境游客897.23萬人次,全年演出達到3.4萬場,舉辦展覽近2000場。與上海同為改革開放前沿的青島,接待游客人數卻不足上海的三分之一。盡管,青島不乏得天獨厚的資源,文化底蘊更是如數家珍,文旅產業卻一
直不溫不火。
等不起的青島,急需打開全新局面。正如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所言:“與上海對接,首先是人的對接,是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建立起青島與上?,F代服務業企業的內在聯系。學習上海的現代服務業專業精神和知識技能,更要以現代服務業為窗口,學習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品格?!?/p>
開放、包容、創新,是上海人的財富密碼,亦是青島文旅產業破題的一把金鑰匙。
開放,開放,再開放
可以說,上海是一座將開放氣質發揮到極致的城市。
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實到外資46.69億美元,同比逆勢增長4.5%,其中3月份增長20.8%。4月,又有31個外商投資項目與外資公司落戶上海。在總部經濟的帶動下,上海的外資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全市20%的就業、27%的GDP和33%的稅收。
這也是上海高水平開放硬實力的真實寫照。不論是百余年的開埠,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都為上?!巴庀蛐汀被虻於藞詫嵉幕A。作為國家試驗田的上海也十分爭氣,每一次的探索的步子都令人頗為驚喜:從全國第一家保稅區到第一家自貿區,從第一塊土地批租到第一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上海用一次次的實踐證明,“同樣的政策只要給上海,上海人總是會做到最好。”
這份自信的背后,除了城市品格中的開放基因,更多的是城市血脈中流淌的“敢于擔事,勇于探索”的底氣。開放,其本質是在更大的市場空間中配置資源,而文旅產業想要突破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最離不開的就是開放??梢哉f,能在多大市場空間內配置這些資源,就決定了這個城市文旅產業發展的邊界。
這也給同樣具備“外向型”基因的青島以啟迪:上到現代服務業,下至文旅產業,青島最需要的正是這種開放的胸襟和敢于擔事的品質。
對外,上海對文旅產業的開放摸索早已進入“深水區”。2018年,上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達101.7億美元,同比增長11.6%,繼續保持貿易順差。上海充分利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以及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戰略機遇發展文化貿易,支持“一帶一路”沿線企業發展,培育對外文化貿易示范基地和交易平臺,打造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對外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對內,開放的胸襟和敢于探索的膽量同樣重要。面對疫情,上海人沒有停止開放探索的步伐,而是在“造節”上推新出新。以“全城打折季”為主題的首屆“五五購物節”是全國首創的大規模綜合性消費節慶活動,參與商家線上超過52萬家、線下超過10萬家。數據顯示,在購物節期間,僅上海市200家大型商業企業就實現銷售額684億元,同比增長4.5%,環比增長33.5%。在這一點上,上海與深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有政策支持時,要敢干;缺乏相關政策時,要敢闖。
疫情過后的文旅產業正迎來克難攻堅的關鍵時刻,此時最需要的,正是這股拼勁,等靠要”多干不如少干”等陳舊觀“ “念必須摒棄。如今的青島,坐擁多項國家戰略加持,沒有前例可循,也沒有現成的教案可學。唯有大膽闖、大膽試,才能扛起青島文旅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任。
感受城市包容魅力
作為中國最具開放引領力的城市,上海提出了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并將“上海服務”居于首位。這也為理解上海的城市包容力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學上海,并不是簡單的復制。城市包容力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敞開大門迎客來,相應的文旅產業服務的配套設施、溫和適宜的營商環境和政府辦事的執行力等等,都是包容力的應有之義。
休閑文化設施的差異化供給成為映射城市特性的關鍵因素。在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的《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指出,北京和上海的演出場館數量具有絕對優勢,緊隨其后的則是新一線城市成都——這3個城市占據了全國25%的演出場館資源。同時,仍有許多城市的博物館和演出場館都還帶有明顯的配給制色彩——雖然在數量上匹配城市規模,但是在質量上,不乏長期空置或者展出內容不盡如人意的博物館和文化場所。
居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美元的上海,早已邁入高品質文化消費和休閑度假旅游消費階段。文化休閑設施的配套,不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可圈可點。疫情期間,為滿足觀眾不斷提升的觀演需求,上海在線上啟動的市民文化節已開展活動2000余項,參與人次達1800萬。而錯落分布在商圈、綠地、景區、創意園區的新型演藝場所,更是為廣大市民和游客帶來了更多元的演出內容和更豐富的觀演體驗。
營商環境是企業家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對現代服務業來說同樣也是極為敏感的因素。我國已經連續兩年列入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在這一評估中,“上海樣本”權重占比達55%。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有上海
人對構建最優營商環境的一股“執拗”:
一方面,文旅產業不能簡單制定一套簡
單通用的政策“包打天下”,要結合實際
制定相對完善的“個性化”政策;另一方
面,對于不同規模企業的呼聲,要因企施
策提供個性化服務。
就在不久前,上海再次傳來新消息:營商環境3.0版改革方案出爐,新方案將對標世界銀行和國家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針對企業集中反映的實際需求,提供一攬子制度供給。而“針對企業集中反映的實際需求”,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上海市政府辦事的效率和執行力。
歸根結底,包容的核心,關鍵在于為人民謀福利的發展定力和激發市場活力的巧勁施策。也正是這份包容力,為城市的發展和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帶來了無限可能。
創新注入文化內涵
早在1998年,上海便是首批進入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名單的城市,同一批進入名單的,還有青島。
城市的發展,既有異質性,也有相通性。作為同一批沿海開放城市,青島總是能在上海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青島是正在傾力建設中的國際時尚城,上海已是國際時尚高地;青島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首個授予“電影之都”,上海則是電影產業傳入中國的起點;青島的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上海更是將手中的一副資源好牌打得風生水起。
這些相通性中有一個核心關鍵——對本土文化持續不斷地創新。敢于創新的上海人深知一個道理:真正的城市文化品牌的建立不只是樹立一張金字招牌,而是實實在在的文化內容輸出。從不久前發布的《2019年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中便可一窺端倪:從“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到“提升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足見與《2018年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相比,上海的文化產業已經邁入了提質增速的關鍵階段。
此次青島南下向上海取經,一方面是學習上?,F代服務業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以文化產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先天優勢并不欠缺的青島,雖然在高質量發展文旅產業方面頗具優勢,但短板也十分突出:在劇本創作、后期制作、發行放映等領域的力量還十分薄弱,缺少像上海燦星文化、慈文傳媒、金輝藝術傳播等行業頭部企業引領產業升級;缺乏像迪士尼樂園等代表性的文旅大項目來推動青島旅游吸引力大幅躍升;健康養老產業方興未艾,青島高品質醫養健康產業體系尚待完善等。
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擺在青島面前亟待解決的課題。這意味著,不僅要為現有的文旅資源注入創新的文化基因,更重要的是,需要形成強強聯手、資源共享、利益共得、生態平衡的平臺思維。
青島學習上海,在南北經濟差距的大背景下,其實還有很多“隱形附加值”。青島作為推動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中轉站”,它的轉型和超越,未來將更有力地輻射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若打通“申青”聯動,不論是對黃河流域還是整個北方城市來說,將有了更具現象力的連接。
文旅路徑的破局,亦或是北方城市振興的機遇。
請輸入驗證碼